少林寺武术学校介绍中华武术的养生功能
2020-01-15 09:04:33
少林寺武术学校介绍中华武术的养生功能
少林寺武术学校介绍中华武术的养生功能少林寺武术学校认为中华武术是一项真正利于我们身体的运动。符合好的运动的四个原则,即循环、排除、补充和平衡。
?
“循环”就是能够让身体内部的气血循环畅通。
中华武术非常注重练气,它不太强调吐纳与意守,而讲究蓄劲于指端,以力贯气,所谓练气不见气,以力带气,气贯四肢。俗话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里的练功就是指内练一口气,即要掌握如何“练”气、“养”气和“用”气。形(心)意拳中也有“虎形手太阴,双把清肺金。鹰形手阳明,展翅肠导引;鸡形足阳明,颠腿胃纳灵。猴形足太阴,登扑健脾行……”的经歌。实践表明,武术通过练功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耐力体能和心率变化量,通过练功调整气血,从而调整脏腑功能,起到了预防疾病的作用。
?
“排除”就是要求通过运动把体内不好的东西,毒素排出来,代谢掉。
中华武术是动静结合的全面运动,动与静二者不可偏其一,在动静交错中,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先导,把体内的糟粕代谢掉的同时提高身体功能。宋代生子日:“夫人心活物,当动而动,当静而静,不失其时,则其道光明”。武术养生总以动与静相结合,提倡“动静兼练”,“动如江河,静如山岳”,使动静互为补充,体现出“阴阳之道”,达到全面锻炼的效果。纵观武术,多数拳种以动为主,如少林拳之刚猛,南拳之大开大合,八卦掌之旋转轻灵。但武术先哲们无不辨证地提出“动中求静,静中寓动”的养生观,把运动推向又一深的境地。于是便有了“神舒体静”、“内固精神、外乐安逸”、“静而能松,松而能定”等等的诸般要求。
?
“补充”就是通过多种渠道,吸取身体内、外部的好的能量来补充自己的元气。
武术确立了调形与调神相结合的养生原则。练形时,要正,坚强其表,强化身体的韧性;练神时宜养,凝神聚气,补充内在的元气。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八卦掌中的“蛟龙出水”,形意拳中的“黑熊反背”,红拳中的“大鹏展翅”等并非单纯机械模仿,而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悟化和补充。
?
武术总的要求便是 “形神兼备”“内外兼修”,谐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成为武术养生的“大律”。调节自己,补充自己在武术养生中得到最为有力的贯彻。武术养生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还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提倡。在练功中方向的选择也受到许多人的重视。有的主张面向南方,使人体阴阳于地磁场相合顺;有的倡导始终面向太阳练功,以广纳自然的能量等,更好的补充元气。
?
“平衡”就是让身体内外协调统一,四肢均衡。
?
中华武术重视“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进而产生了“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三合”、“外三合”、“气沉丹田,腰为主宰”等各种练功原则和要求。武术对协调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步随身行、身到步到”、“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手脚齐到方为真”等等这些要求可以促进四肢均衡发展和身体内部的平衡与协调。例如太极拳,它更加强调内外协调。在动静、虚实、刚柔、快慢、开合、升降中都有法则,其目的是使人体神经功能得到调整,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交换的能力,消除大脑皮层的紊乱和疲劳。同时随着神经发出多种良性刺激信号和一系列的功法操练,活跃人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增加和改善内脏器官的功用,使得习练者达到内在于外形的平衡。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道家阴阳理论完全一致,也与现代科学理论“生命在于平衡”的观念相吻合。
?
总之,通过少林寺武术学校的介绍,你一定了解到中华武术的养生体系是庞大的,中华武术的养生健身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少林寺武术学校